top of page
學院總監 梁銘誌 (Linus)

學習是一種「耐性」


學習任何事物都一樣,沒有能夠一蹴而就。


當參與興趣班的年紀更趨幼兒化,一、兩歲的人兒「需要」參加各類課程,Playgroup、親子班成行成市。然而,畢竟年紀太少,面對陌生的人和事,心理難免感受壓力,勉強迫孩子留在課室,哭哭啼啼,家長看著,於心不忍。一哭就陪,再哭就走,浪費金錢事少,受影響的最終是小孩,什麼也沒學到,反而被嚇怕了。


可是,這樣年紀輕輕,心智及身體機能也有待發展的小伙子,可以學到的是什麼?


興趣班這回事,班上的同學來來往往,見怪不怪,亦很理解。一次性的體驗日就是穩妥的試學計劃。可是,外間給予小孩學習的機會太多,每樣都想試試,有時真的很懷疑,究竟有幾多是「孩子喜歡」?還是……「家長喜歡」?


不過,結論都是一樣,「試完,下堂就未必回來了」。不來的原因有很多,可能是孩子沒興趣、導師質素參差、時間不配合、有更好玩的選擇。


曾經歷過一些真實例子,有學生參與了大概10堂課程,對課堂規則、非洲導師教學方法、對非洲音樂的感覺初步已適應下來,甚至課程完結後,家長主動添置樂器,希望下一期報讀時可在家練習 (基本上不鼓勵一開始添置各類裝備以免造成浪費)。真正的學習過程將要開始的時候,那學生突然在下一期課程消失了。找了幾星期,終於與該學生家長聯絡上,並表示已報讀另一個課程,言談間好像已認為孩子已學懂了非洲音樂。


我全都理解,但覺得可惜。可惜的不是家長沒有給予導師教導學生的時間,而是孩子有沒有真正在學習。


學習是一個過程,而非終結,在現今生活急速的社會,至少更應該讓孩子學懂「耐性」。



原文亦於教育出版社《爸媽加油站》專欄內刊登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